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。按照《易經》所述,「九」為陽數,兩九相重,是為「重九」,即兩陽相重,故名「重陽」。
詩人屈原在《遠遊》中有「集重陽入帝宮兮」之描述,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「重陽」的稱謂。根據文獻記載,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──相傳劉邦死後,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,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,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,都有飲菊花酒、吃蓬餌(即重陽糕)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。歷經魏晉南北朝,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,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。
此後重陽登高、賞菊、插茱萸、吃重陽糕、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,歷代相沿且延續至今。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,保存著歷史上的各種習俗,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