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記,秦昭王時(約前306 ̄251年),設計將義渠戎王殺死,派兵打敗了義渠,「於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築長城以拒胡」。 |
|
|
|
秦 昭 王 長 城
戰國時,秦也修過長城,主要是為了防備胡人。最初建造長城大約在秦惠王更元元年(前324年)時,修建了上郡一帶的塞城、邊牆。秦昭王續修完成。上郡原是魏的領土,魏在這裡曾修築過長城,秦長城可能沿用了部分的魏長城。
秦昭王長城起於今甘肅中部的臨洮,向北到今蘭州,再向東到今寧夏的固原縣境,轉向東北到甘肅的環縣、慶陽,再到陝西的鄜縣、延安、綏德,止於黃河邊。它後來成為秦始皇萬里長城西部的一段。
|
|
|
 |
|
|
|
|
|
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記燕昭王元年(前311年)張儀說燕昭王云:「秦下甲雲中,九原,驅趙而攻燕,則易水、長城,非大王之有也。」可見此時易水一帶已築有長城,它的修建,大約應當在前334 ̄311年之間,是用於防禦齊、趙兩國,保衛燕下都易水城的。據《水經注》、《元和郡縣志》等記載,易水長城約起於今河北易縣西南,向東南經定興、徐水、安新、文安、任邱之間,達於文安縣東南,長約500餘里。 |
|
|
|
燕 長 城
 |
河北圍場保存的戰國燕長城 |
燕國北面要防胡人覬覦,西面要防秦、趙東進,南面要防齊北上,因而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。「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反。」當年去刺殺秦王的荊軻就是在易水與燕太子丹辭別的。
燕東北長城起於上谷,到遼東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說,燕國的將軍秦開曾作為人質在東胡居留,回到燕國後,領軍大敗東胡,把東胡趕出去1000多里。於是燕修築長城,從造陽至襄平(今遼寧遼陽),並沿長城設置了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五郡,防備東胡再度南侵。秦開是協助荊軻去刺秦王的秦舞陽的祖父,據此推算這條長城應修建於燕孝王時或燕王喜即位初年(前254年)。這是戰國長城修建最晚的。這一條長城的位置大約從今河北張家口起,向東經內蒙古多倫、獨石,過河北圍場、遼寧朝陽,翻越醫無閭山,渡遼河達於遼陽以南至碉石,總長3000餘里。現在這些地區還存有燕長城的遺跡。
|
|
|
 |
|
|
|
|
|
《史記·趙世家》記,趙肅侯十七年(西元前333年),「築長城」。 |
|
|
|
趙 長 城
趙有兩道長城。一道在趙的南境,叫漳澄長城,用以防禦魏、秦。還有,趙武靈王十九年(前307年),曾經在和謀臣的談話時說到,我的先王,憑藉著「漳(水)、滏(水)之險,立長城」。這道長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,今河北臨漳、磁縣一帶,長約400里,現在猶有遺跡可尋。
另一道長城在趙的北境,用以防禦胡人。趙武靈王在國內革除寬衣大袍式的傳統服裝,倡導穿「胡服」,鼓勵習武「騎射」,使趙國強大起來。20年(前306年)打敗了北方的林胡、樓煩等騎馬民族,並修築了長城。這道長城東起於代(今河北張家口),經雲中、九原(今內蒙包頭)、陰山,至高闕(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),長約1300里。現時在大青山、烏拉山、狼山之間還可以看到這一段趙長城的遺址。
|
|
|
 |
 |
|
|
|
|
|
|